前些日子,行業內一位重量級大咖在一次內部會議中提出,到2025年,中國浮法玻璃的產能將在現有產能基礎上,至少縮減一半,讓大家提早做好準備,尋找轉型升級的出路。在玻璃行業目前發展尚可的時候敲響警鐘,頗有些前幾年任正非提出來“華為的冬天”一般,震耳欲聾、發人深省。華為公司老喊狼來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會來,今年的中興危機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這也就意味著,以目前330條線的存量產能為依據進行測算,到2025年,預計國內浮法玻璃生產線存量也就在160條左右,再刨除常規冷修及改造升級中的生產線,能夠全年穩定生產的在產產能,也就控制在130-150條左右甚至更少。
以此可以斷言,2019年上半年將成為近40年來中國玻璃在產產能的最高峰,下半年或將迎來中國浮法玻璃產能的歷史性拐點,中國的浮法玻璃產能的持續縮減將成為未來幾年的一種歷史性趨勢。
如果這種趨勢變為現實,那么未來這七年對中國浮法玻璃行業來講,確實是要經歷較大幅度的洗牌、重組,甚至伴隨著深刻而劇烈的動蕩和變革。
一方面,未來的環保超低排放、礦山治理、“氣荒”等一系列原燃材料因素將帶來“資源”的爭奪,成本的上升,生產企業將苦不堪言,既為原料來源發愁、也為原料價格發愁,玻璃原片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玻璃原片本身也將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另一方面,以建筑市場為主體的市場需求趨勢在持續了四十年的增量發展中,也將出現一個持續收縮的局面。
還有,在國外建線的中國企業,在當地消化不了的玻璃原片,憑借低廉的制造成本,回流到中國的玻璃,對本土玻璃市場的沖擊,也將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中國本土生產線產能的減少,未必帶來玻璃供給的減少。
另外,未來制約企業發展壯大的最大成本,將是融資成本。如果沒有高利潤產品的收益來源,未來企業的經營也將非常困難,流量型產品根本無法支撐高額的利息和融資成本。從目前的玻璃行業來講,現實情況下,行業內普遍缺少這種高利潤產品。整個行業和各企業既缺少對新市場的開拓、引導和培育,又缺少必要的資金投入實現技術研發和技術突破。
由高杠桿率、各種借貸引發的貨幣市場亂象和企業持續的信用危機,也亟需要來一場資本市場的供給側改革。在這種情況下,未來資本盛宴退潮,貨幣供應量持續減少,信貸閘口收緊將成為未來很長時間內堅定不移、不可回頭的頂層調控。今年只是剛開個頭,市場各領域就已經普遍感受到了壓力,但未來這種壓力將會越來越大。靠“借錢”、“寅吃卯糧”過日子的方式將一去不復返,“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從去年開始也已經告別了歷史舞臺。
以上幾點,似乎都是中國國內浮法線未來產能減量的充分理由,那么2025年減產一半的預言看來并不遙遠。
產能的出清總會伴隨著痛苦,其實從2012年以后,對玻璃行業來講,一直在延續著這種狀態。雖然2016年下半年以后,玻璃價格有所回升,但產能過剩的現實和產能出清的迫切需要,都在深刻地改變著這個行業的發展格局。華爾潤的倒閉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所伴隨出現的一個必然的結果。去年沙河因環保問題一口氣關停9條線,幾家企業確實體會到了犧牲環境付出的代價,但因此帶來的玻璃價格回升,這對玻璃行業乃至沙河企業自身來講,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任由產能持續增加,把行業拖入持續虧損的深淵,說到底,最受傷的還是企業自身,特別是在市場需求不旺和銀根緊縮的背景下,停產是最好的解脫。可以預見,對于未來玻璃行業的企業來講,如果出現問題,大多數的原因一定是死在現金流上。
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是一種相對線性、連續和容易預測的,而如今社會,突發的意外變化似乎更為常見。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期,這種改革說到底是觀念的改革,同時伴隨著利益和分配機制的改革和再平衡。無論十年前提出的“騰籠換鳥”還是現在提到的“新舊動能轉換”,國家倡導的都是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不能再走原來的老路。雖然,目前口號喊得響,但實際辦法并不多。對于沒有實現真正核心技術突破的企業來講,習慣于走老路、且只會走老路,將不會再有出路。今天發生的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明天可能將不再有效,昨天的經驗也不可能作為未來決策的參照。正如格林斯潘所說,我們“在沒有航標的海域中航行”。現在復雜的局面已經超越了任何以往。但是,我們并不是毫無辦法束手無策,我們可以對未來進行展望和分析,這是我們對未來做決策和判斷的依據。拉姆查蘭也講,“我們需要拓寬視野,從外部環境看企業,開放地對待我們所覺察的趨勢及其對企業的影響,思考和確定潛在的趨勢和規律。”
投資要考慮收益。在產品的大眾化同質化競爭環境中,價格依舊是由供求關系確定的,浮法玻璃的連續化不間斷的剛性生產,使得整個行業無法通過供給調節來實現市場供需關系的穩定。除非遇到國家強制性的行政手段來實施關停,比如違規違法,才能對玻璃的供給起到作用。那么未來運用市場化手段來實現供給側改革和產能縮減,無非兩種途徑:一是重回2014-2015年的歷史,通過價格競爭,造成全行業虧損,在競爭中,一批企業倒掉,尤其死在現金流上;另一種方式,就是企業間的兼并重組,發揮大企業特別是央企的優勢,實現產能整合后的集中減產,這可能將是一條更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