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純堿走勢回顧
純堿期貨自2019年12月上市以來,一直處于供應寬松的供需格局,作為傳統的產能過剩行業,加上疫情影響,2020年純堿價格一直保持低位運行,行業景氣度位于低谷。進入2021年,純堿可謂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上漲程度驚人,主力合約從年初便呈單邊上漲趨勢,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價格從年初的1609元/噸上升至最高3583元/噸,漲幅達122.68%;尤其是9、10月,能耗雙控帶來的供給緊缺,使純堿價格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緊接著,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短短半個月內純堿大幅跳水跌至2563元/噸,將9月之后的漲幅全部回吐,從9月到11月初,純堿走出了一個完整的過山車行情;11月,供需博弈,純堿期價開始進入低位整理階段,震蕩維持了一個多月;進入12月后,由于純堿高位持續累庫,重心繼續下移。
2021年初,春節前玻璃企業的一波集中補庫使得純堿庫存高位回落,在未來供給沒有太多增量而需求大幅增加的預期下,純堿開啟了持續10個月的漲勢。2021年,純堿供需結構從供過于求向供需相對平衡轉變。首先是供給端,2021年,純堿新增產能52萬噸,退出產能有80萬噸,整體產能是減少的;受能耗雙控政策以及裝置檢修等問題,純堿下半年開工率一直處于低位。而需求端,由于2021年房地產竣工周期需求持續向好,浮法玻璃價格迅速拉升,在高利潤的刺激下,部分到齡窯爐推遲放水冷修,處于冷修期的也趕緊點火復產,浮法玻璃產能增加,日熔量維持在17萬噸以上,對純堿的需求增大;同時,在“雙碳”背景下,國家大力支持光伏產業,光伏玻璃投產計劃不斷增加,而疫情沖擊消退后,日用玻璃、包裝玻璃等輕堿需求也逐漸恢復,輕重堿需求同步增加,帶動純堿價格上漲。除了供需結構轉變,堿廠庫存的下降也是促使純堿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之一,由于期貨的大力發展,越來越多的純堿企業、玻璃企業、貿易商、期現商參與到期貨市場,通過靈活使用期貨工具,將一部分堿廠庫存轉化為交割庫庫存,顯性庫存轉化為隱性庫存,導致處于明面上的堿廠庫存一直位于低位,給了廠家提漲價格的動力,而基于對后市需求的持續看好,使得純堿一直處于遠月升水近月的結構,支撐價格持續上漲。
回顧2021年純堿行情,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便是9月到11月的過山車行情。1-9月份,純堿的增速還算平穩,而9月的能耗雙控政策則為純堿的上漲按下了加速鍵。從江蘇省開始,青海、河南、山東等純堿生產大省陸續受到能耗雙控政策和限電影響,大規模的限產限電使純堿供給迅速緊縮,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加上成本端煤炭價格的飛速上漲,純堿價格不斷創歷史新高,在10月12日達到歷史最高3648元/噸。但此時,下游玻璃需求已顯示出疲軟之態,旺季不旺下玻璃廠持續累庫,期價也連續下滑,只是在供給偏緊的大勢下,需求端被弱化,而隨著供給逐步恢復,需求不佳終于凸顯出來,所以即使煤炭價格繼續大幅上漲,純堿期價也只是高位震蕩。10月下旬,針對煤炭價格的快速上漲,國家發改委依法干預煤炭價格,伴隨著密集的國家政策出臺,煤炭價格連續跌停,引發市場恐慌情緒,成本支撐坍塌,供需結構轉變,純堿期價大幅下跌。除此之外,房地產資金問題導致玻璃終端需求下降,累庫壓力下價格持續下滑,原本利潤較好的玻璃企業瀕臨虧損,加上超齡產線較多,玻璃未來集中冷修的概率增大,純堿需求存減量預期,引發市場對后市的需求擔憂,純堿期價繼續震蕩下滑。
二純堿現階段面臨的矛盾
隨著能耗雙控政策逐漸放緩以及各大裝置檢修結束,純堿開工率已經恢復至高位,加上交割庫中的隱性庫存流出,市場上的純堿供應大幅增加,由偏緊轉向寬松,堿廠庫存從去庫轉為累庫,目前,堿廠庫存已達到160.89萬噸。一方面,由于房地產終端的資金問題,竣工延后,浮法玻璃出現旺季不旺的現象,庫存累積過高,價格大幅下滑至低位,后市悲觀情緒占據主導,而玻璃在產產線中,有一批超齡窯爐占比較大,若玻璃未來出現虧損,集中冷修的概率增大,預測對純堿的需求存在減量。另一方面,雖然有冷修預期存在,但目前,玻璃開工率仍然保持高位,對純堿存在剛需,而隨著房地產政策的回暖,浮法玻璃冷修不確定性增強,而光伏玻璃需求長期向好,帶動純堿需求增加。因此,市場上對純堿后市的分歧較大,堿廠高庫存下仍堅持挺價,等待玻璃廠冬儲補庫,而玻璃廠對純堿后續價格看跌,采購意愿不佳,供需雙方博弈激烈,盤面多空交織。
純堿期價大幅下降后,庫存開始從去庫轉變成累庫狀態,且累庫幅度較大,短短6周就積累了120萬噸的庫存,這種累庫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庫存大幅積累的原因:一是能耗雙控和限電政策放松,停產和檢修企業恢復生產,純堿企業的開工率提升。二是在高利潤的刺激下,企業裝置滿負荷運行,提高了產量。純堿今年價格飛速上漲,在成本端煤炭大幅降價后,純堿現貨仍維持高位報價,利潤比較可觀,因此堿廠裝置傾向于高負荷運行,帶來產量的提升。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庫存的轉移。在10月中旬,期貨價格下降之前,交割庫庫存是接近滿庫狀態的,大約有80多萬噸的純堿儲存在交割庫中,期現商在買入現貨的同時在期貨上建立空單,期貨價格大跌之后,利用在期貨上的盈利,低價拋售交割庫中的現貨,在堿廠高位挺價的對比下,這部分低價堿更容易被市場接受。目前來看,純堿社會庫存已所剩不多,堿廠庫存反而大幅累積,完成了從隱性庫存到顯性庫存的轉移。不過,雖然堿廠庫存的大幅累庫有一部分是從社會庫存中轉移而來,但也改變不了純堿企業從去庫到逐步累庫的轉變,庫存高位是目前純堿的下跌的主要驅動力。
10月中旬,期價大幅下跌后,純堿基差由負轉正,并迅速擴大至1000元/噸以上,而如此大的基差保持了一個月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期價與現價的預期不同。盡管基本面已顯示出利空,但在期價下降時,純堿企業手里有大量下游訂單,出貨比較順暢,且當時堿廠庫存雖開始小幅累庫,但庫存是位于歷史低位的,堿廠資金充足且沒有出貨壓力的情況下,不愿大幅降價,導致基差快速拉大。由于對純堿后市需求看好,堿廠始終堅持高位挺價,基差遲遲得不到修復,盤面開始出現多空博弈的交織局面。但純堿企業高位挺價,導致交割庫中的純堿低價流出,加快了社會庫存的消化,同時也使得堿廠庫存快速增加。浮法玻璃大幅降價后,利潤下滑嚴重,對純堿壓價心態強烈,減少堿廠采購,以社會庫存和消耗自身庫存為主,更加劇了堿廠的累庫壓力。而在高供給、高庫存、高利潤下,純堿企業終于開始下調價格,讓利給下游,基差隨之收窄。但隨后在期價進一步下滑后,堿廠繼續選擇挺價,導致基差再次擴大。目前,堿廠面臨高庫存壓力,而玻璃廠面臨剛需補庫和冬儲需求,上下游博弈下,基差修復仍任重道遠。
三2022年純堿走勢分析
我國生產純堿主要有三種方式,氨堿法、聯堿法和天然堿法,產能分別占比49%、45%和6%。氨堿法與聯堿法一共占純堿產能的94%。這兩種方法均以原鹽為主要原材料,氨堿法輔以石灰石,石灰石的價格比較便宜,波動較小,對整體成本影響不大。聯堿法生產需要加入合成氨,合成氨價格比較昂貴,但聯堿法在生產純堿的同時能獲得副產品氯化銨,賣出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體成本。除了原材料以外,純堿生產還需要大量的蒸汽和電,煤炭是其重要的燃料,在生產成本中占比較重(氨堿法煤炭成本占比30-35%,聯堿法占比50%左右)。除了供給端的影響外,9、10月份純堿期價的大漲大跌與成本端動力煤的價格也密切相關。2021年,動力煤的需求增速明顯高于供給增速,1-8月供需缺口持續拉大,9月份,在能耗雙控政策的影響下才實現短暫的供需反轉,但緊接著迎來冬儲的剛需,庫存吃緊下價格再次上行,最高達到了1982元/噸,嚴重影響了下游生產企業及冬季供暖需求。因此,國家發改委一方面對煤炭價格實行有效管控,另一方面加大增產增供政策,供給與庫存得到明顯改善,價格快速下行。
2021年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煤礦核增產能被不斷批復,若產能核增在年底全部釋放,2021年煤炭產能可以達到41億噸,而2022年,煤礦產能有望再增加1億噸左右,產量大幅增長,供給保持寬松;而需求方面,在雙碳的背景下,“雙高”項目將繼續受限,經濟增速放緩,地產行業景氣度下行,擠壓動力煤需求。供需放寬,煤炭價格將很難再出現長期高位情況,2022年大概率在合理區間內運行。純堿成本方面主要受原鹽、合成氨、動力煤價格影響較大。目前,原鹽、合成氨價格均有回落趨勢,而2022年,煤炭價格在國家發改委的嚴格監管下,很難再出現如今年的一般直上直下的劇烈行情,并且在后續寬松的供需結構下,價格或將進一步下行后再合理區間運行。純堿成本支撐減弱,價格仍有下行空間。
純堿作為高耗能產業,在雙碳和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新增產能審批較為嚴格,再加上2020年產能略有過剩,因此雖然在2020年6月,國家廢止了《純堿行業準入標準》,為中小產能進入市場提供便利,但2021年純堿的整體產能仍是減少的。2021年,純堿的有效產能大約在3114萬噸左右,新增產能52萬噸,退出產能為80萬噸,有效產能環比下降0.9%。而2022年,純堿開年便面臨連云港130萬產能的退出,短期內,因為高庫存的存在,市場供給情況不會出現明顯改變,但中長期來看,因為2022年的純堿新增產能預計較少,且投產時間均在下半年或年底,增量有限,連云港產能退出還是會對供給端造成一定的缺口。另外,純堿在2022年或將面臨能耗雙控、冬奧會環保方面的挑戰,以及裝置的檢修問題,這些可能都將為供給帶來階段性的下降,但在上半年預測影響不大。能耗雙控方面,國家發改委曾強調,在細化、優化、差別化分解能耗雙控目標的同時,還要從制度設計上避免“一刀切”,同時,還需要探索一些市場化用能機制, 減少行政手段過渡干預造成企業困境和市場波動, 因此后續能耗雙控力度更傾向于溫和,不會再給市場帶來大規模的供給壓力。而關于冬奧會環保方面的要求,暫時還沒有相關規定下發,后續需要持續關注。檢修方面,一來,純堿生產是放熱反應,檢修的高峰期在夏季,上半年可能會有裝置陸續檢修,但規模不大,且純堿檢修時間較短,不會引起大規模的供給緊缺;二來,純堿行業的利潤比較可觀下,堿廠可能延后檢修或加快檢修進度,對供給的影響同樣有限。綜合來說,2022年純堿產能增量有限,但能耗雙控政策有放松跡象,加上行業高利潤的刺激下,純堿開工負荷或將維持高位。在高庫存的加持下,純堿明年上半年供給仍表現寬松。下半年,裝置集中檢修,退出產能的供給缺口顯現,可能給純堿帶來階段性的供給偏緊。
在純堿的下游消費結構中,浮法玻璃、光伏玻璃以及日用玻璃占比較大,且在逐年增長中。尤其是光伏玻璃,2021年預計在純堿消費占比中增長到10%左右,是純堿需求增量的主要市場。與純堿期貨相對應的重質堿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浮法玻璃及光伏玻璃上,其中70%的浮法玻璃用于建筑領域,而光伏玻璃主要用于光伏裝機。
2021年上半年是房地產的竣工大年,浮法玻璃需求增量迅猛,帶動價格強勢上漲。但從7月下旬開始,受房地產資金壓力以及“三道紅線”的相關政策影響,下半年地產竣工延后,終端需求不佳導致浮法玻璃價格迅速下跌,在成本端純堿及動力煤的高位下,玻璃利潤被持續壓縮,企業瀕臨虧損。由于前期利潤較好,浮法玻璃今年的產能增加至高位。從表4中可以看出,2021年玻璃日熔量增加了8100噸,而2022年,預計玻璃日熔量仍有增加。但表10中統計的是明年有明確計劃冷修的產線,共有12條,而事實上,窯爐的壽命大約在8-10年,目前在產的產線中有19條線的窯齡已經超過了10年,還沒有具體的冷修計劃。今年上半年浮法玻璃利潤走高,部分企業選擇推遲冷修計劃,若后續利潤持續走低,這一部分放水冷修的概率將加大。但浮法玻璃冷修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窯爐年齡、質量、維護、生產的玻璃類型都將決定使用年限,還有企業的運營考量等等,因此這部分冷修情況還要看后續市場走向及具體落實情況。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光伏行業規模持續擴張,光伏裝機增量明顯,2020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達到48.2GW,預計2025年新增光伏裝機量將達到123GW。光伏行業景氣帶動光伏玻璃的集中投產,截止到2021年11月,光伏玻璃的日熔量已經達到了41260噸,日消耗純堿8252噸。實際上,2021年計劃投產的數量要大于目前實際在產數量,但因為光伏組件硅料價格高昂,阻礙了光伏裝機速度,致使光伏玻璃出現過剩現象,累庫明顯。另外,光伏玻璃產業利潤不佳,也導致了計劃中的產線紛紛推遲投產,2021年實際投產率不超過50%。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光伏產業是長期向好是肯定的,目前,光伏玻璃在建產線及明年計劃點火的仍有4.34萬噸的日熔量,但具體投產情況可能不及預期,按照2021年的投產率大體估算,2022年也許只有2萬噸的日熔量,主要還是看硅料、電池等組件價格能否回歸合理區間,帶動光伏裝機速度加快,提高光伏玻璃需求增長。
四總結及展望
回顧2021年,由于浮法玻璃及光伏玻璃的需求預期被看好,支撐純堿期價從年初就開始穩步上漲,9月份能耗雙控政策導致的階段性供給緊縮更是將純堿價格推上了頂峰。緊接而來的便是煤炭大幅下跌,成本支撐坍塌,浮法玻璃終端需求不佳顯現出來,連續幾個跌停后,純堿快速從頂峰高點下來,而在長期的累庫壓力下,純堿一時難改弱勢局面。目前,市場上對純堿后市走勢分歧較大,多空博弈焦灼。一方面純堿處于高供給、高庫存、高利潤的格局,下游玻璃廠利潤不佳下對高價堿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減少原料采購,等待堿廠降價;純堿企業則認為玻璃廠的剛需還在,對下游冬儲補庫的預期較為樂觀,堅持挺價,這也造成了堿廠的快速持續累庫,庫存達到了歷史高峰,以及基差修復邏輯遲遲得不到兌現。對于2022年的預期,我們認為在180萬噸的庫存壓力下,連云港產能退出短期對供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純堿上半年的供給將保持寬松;下半年,產能退出影響有所體現,庫存被消化后加上裝置集中檢修,供給將有所收縮。需求方面,房地產長周期轉弱導致玻璃終端需求不佳,價格仍存下行趨勢,冷修預期增大,但光伏玻璃長期向好,帶動純堿需求穩步增長。總的來說,預計純堿價格上半年將維持弱勢,下半年可能在供需偏緊的結構下有所增強,操作上建議空近月多遠月。(來源:魯證研究)
聲明:
1、本網提供的信息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進行的操作,風險自負,與本網無關。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均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