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跌:純堿重挫近9%
日內,純堿呈現出了快速下行的態勢。截至發稿,主力09合約最低跌至2700元/噸,幅度一度迫近9%。
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導致了行情的驟然走弱?后市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疫情擾動沖擊:下游強預期弱現實延續
毫無疑問,下游需求遲遲不見好轉是本輪純堿崩跌起爆的直接因素。
盡管國內一直強調“保交付”的相關概念,曾經嚴苛的地產調控政策也借“一城一策”為突破口出現了明顯松綁,但受制于“人口問題”及民眾“買漲不買跌”的思路限制,房企去化一直不理想。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多地疫情的爆發,“疫情動態清零”概念再度深入人心。一邊是資金流轉不暢、另一頭是隨時可能的停工風險,整個玻璃產業鏈始終延續著“強預期弱現實”的情形,下游囤貨意愿低迷基本按需采購。在此背景下,純堿受大環境影響驟然走弱也算是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
高價純堿遭遇業內抵制:
除了基本面本身存在的困境,此前純堿企業抱團挺價的情形也進一步加大了盤面的下挫空間。
眾所周知,玻璃作為純堿的核心下游,一直有著生產線難以停車的特性。通常情況下,玻璃生產線點火之后,使用周期大多為5―8年,有的甚至長達10年,在生產過程中無檢修性停產,只能熱修,一旦停產,玻璃生產線幾近報廢,而玻璃每條生產線冷修或重建費用達到數千萬元至數億元。
這一特性注定,玻璃企業必須儲備足夠的純堿作為防止生產線缺料的“安全庫存”。因此,在疫情剛剛爆發時,玻璃企業為了防止運輸中斷不得不捏著鼻子囤貨,上游堿企乘勢抱團挺價。
而今,仍在開火的玻璃生產線基本都有了足夠的“安全庫存”,不用再超量采買;并且由于持續虧損等原因,部分超期的產線更是開始有“要不干脆咬咬牙冷修”的市場傳言出現。在業內聯合抵制下,高價純堿終于開始賣不動了。
純堿貯藏策成本高企:
除了上下游的博弈,純堿本身不穩定的物理特性也讓不少累庫挺價的堿企開始堅持不住了。
在簡易的條件下,純堿不適合長期存放。在以往不挺價的時候,堿廠為了減少貯藏成本,生產出來的重堿大多采用直銷的方式直接運輸至玻璃企業,其自身庫存周期只會維持一周甚至更短。
但在抱團挺價的背景下,不少生產企業都進行了庫存的自我囤積。眼看貨賣不動了,挺價企業出現了“抬價時一擁而上,搶跑時一哄而散”的情形,這又進一步加劇了行情的下挫。
國泰君安:短期偏弱,中期看漲
在盤面崩跌的同時,各路期商對純堿后市其實仍有較大分歧。國泰君安期貨在策略上比較堅定的偏向“短期走弱、中期看漲”的思路。
在最新的研報中,國泰君安提到:短期現貨高價缺乏有效買盤支撐,玻璃廠產銷有壓力且利潤受擠壓,高價之下僅維持剛需補庫;同時盤面缺乏買入套利空間,期現商拿貨積極性亦受阻。盤面大幅下挫將觸發下游點價接貨,社會庫存陸續流入市場,供應壓力或進一步加劇。但5月下旬交割壓力緩解后,純堿有望擺脫目前“負重前行”的局面。下半年看漲的核心邏輯在于疫情得到控制、外部壓力緩解后,地產市場或有階段性改善,浮法玻璃旺季、光伏玻璃投產支撐需求,6-7月純堿企業檢修支撐供應。隨著盤面重新貼水現貨,估值進入低位區間,中期買入價值逐步凸顯。(來源:同花順期貨通)
聲明:
1、本網提供的信息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進行的操作,風險自負,與本網無關。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均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